文字|镜子工作室,作者|赵一凡编辑|陆震
中关村的咖啡店有时很难靠卖咖啡赚钱。
Garage Coffee和3W Coffee就诞生于此。十年前,“海淀书城商业步行街”更名为“中关村创业街”。车库咖啡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以“催生中国的微软和谷歌”为目标,已成为互联网科技创业的重要标志。 ——越来越多的创业咖啡馆和孵化器聚集在附近,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和创业者在这里交谈、交流思想,希望获得关注和启动资金。 3W是最负盛名的公司之一,背后有多位知名投资者和明星公司创始人及高管。
大多数年轻人和创业者对搜搜都非常挑剔。他们常常随身带着一瓶水,坐在那里一整天。有些人甚至在咖啡馆过夜,但咖啡馆不理睬他们。这里卖的不只是咖啡,智慧、激情和梦想也是主要商品,总有愿意掏大钱的投资者。当年,张一鸣凭借在咖啡馆餐巾纸上画出的简单模型,获得了今日头条的第一笔投资。
后来互联网风投陷入没落,中关村的创业咖啡馆也纷纷倒闭。但每一波财富浪潮中,都需要有一个类似的地方。 ——“元空间”接手了车库和3W的衣钵,成为北京最繁忙的Web3和AI创业者集散地。
这家位于五道口附近的咖啡馆成立于2021年7月,见证了Web3从热潮到沉寂,也见证了生成式AI从爆发到冷落。短短三年时间,已经是两个周期了。
咖啡馆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标志:门口玻璃展示柜里的巨大“无聊猿”雕塑。这是币圈最著名的NFT化身。朱啸虎也曾花费50万美元购买并设置过一段时间。这是微信头像;咖啡馆的装饰墙上挂满了知名的NFT 头像,包括Mfers 简笔画、像素猫头鹰等,每个头像背后都有一个造梦的故事。
现在,咖啡馆里最显眼的就是一块Led显示屏,上面根据通话次数列出了国内外AI产品的每月排名。 ChatGPT排名第一,但国内大型号产品均未上榜。
这似乎是与咖啡馆的冷清的一种相互印证。这个工作日的下午,只有4桌客人,但在元空间刚开业的那一年,伴随着Web3创富的浪潮,每天都有大量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谈论项目、做演讲,或者使用这个地方作为办公室。一派热闹景象。目前国内大部分人工智能项目融资并不顺利,市场正经历寒冬。
我点了一杯咖啡然后坐下。咖啡的名字是“ALL in AI”,拉花艺术是ChatGPT的标志。一位幕后的中年大叔打了很多电话。他一定是某机构的投资人,不断向创业者询问他们的项目进展情况、产品的用户需求满足率。晚上五点,他起身离开。他和站在门口的老板聊起了自己现在的情况。离开时,他微笑着大声说道:“我全是AI!”
在创业主题咖啡馆里,这样的场景早已司空见惯。在经历了两次趋势之后,这家咖啡馆也成为了观察从Web3到AI发展的切入点:那些从Web3赚钱的人在向AI转型的过程中做了什么? AI创业和Web3有什么区别?那些All in AI 的人怎么样了?
我们和咖啡馆老板刘家良聊天。他是行业日复一日变化的见证者和深入体验者。通过他的观察,我们可以一睹从Web3到AI的激情与坎坷、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以下是刘家良的账号:
高调的Web3,低调的AI。最先接触Web3的人一定是Web2的人,我就属于这一类。我首先在一家大工厂担任产品经理。我第一次接触比特币是在2011年的3W咖啡,觉得挺好玩的,就买了一些。当时仅需1300元。后来离开大厂后,我就开始从事Web3的工作。
而人工智能到来之后,同样的人仍然会追逐潮流。我有时开玩笑说是因为他们有显卡,但事实上,大多数从Web3来做AI的人都没有赚到钱,他们还要继续奋斗,即使Web3出来的不是AI而是AI双。将会是这群人。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趋势非常敏感。当时Web3行业有一个词叫“认知”,就是你如何理解这个市场,为什么你能赚到别人赚不到的钱。你的认知要求会更高,所以大家都知道很多海外信息。他们只是每天浏览推特,最先看到一些海外趋势,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风口。
这也是我们把店开在五道口这个学术与科技为主的地方的原因。有很多年轻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并很快接受。当GPT刚出来的时候,我们第二天就知道了,并意识到这可能是下一个技术趋势。当时所有人都被GPT的可怕功效震惊了,纷纷以各种方式抢着注册GPT账户,至少每天都是这样。和它聊天2、3个小时。
当时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立即邀请了搜狗输入法的创始人之一马占凯先生来演讲。他非常了解人类的语言习惯和每个人的搜索需求(编者注:搜狗是第一个提出使用输入法结合搜索引擎来实现联想输入和快速搜索等功能的)。
活动时间为下午,持续了3个小时。当时,整个咖啡馆都挤满了人。我们只有40个座位,但最后来了60多人。每个座位之间的距离不到一米。甚至连咖啡都无法提供。迟到的人都是我站在门口听的。
当时没有人真正知道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但在活动当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大家对人工智能的热情。这也体现在小程序的申请人数上。咖啡馆的所有活动都会发布在小程序上,但本次活动的报名人数比以往的Web3活动要多。
我们这次活动的所有PPT和海报都是中程制作的,所有的文案也是用AI写的。从那时起,我们自己的海报几乎都是由AI制作的。
那个阶段,大家的情绪还集中在热情和兴奋上,那就是通过AI我能实现什么,我能用AI做什么。后来微软在这里举办了一场活动,告诉大家如何通过AI创业。它提供了免费的服务器和算力供大家使用,同时也提供了微软对AI创业的一些支持。这有引导大家创业的趋势。
很快,第一波AI创业浪潮开始了。但有趣的是,这波AI创业浪潮与Web3有很大不同。 Web3会更加张扬,而从事AI的人则非常谨慎。
Web3的践行者希望全世界都知道我在做什么,这样他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 AI行业的人害怕别人知道我在做什么。除非我的项目达到融资点,否则我不会告诉别人我项目的逻辑。但问题是,大多数项目实际上都是隐藏的,所以很多人不敢公开说话。
在咖啡厅举办活动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与Web3相比,AI行业的嘉宾预约尤其困难。
以前举办Web3活动时,很容易邀请一些组织或公司的创始人和建设者。包括伊能静来举办活动,只用了20分钟就把事情摆平了。但现在AI相关的活动,除了邀请公司内开发者平台的负责人之外,很难预约到其他技术部门的嘉宾。比如刚才马占凯老师提到的消失在“光年之外”。诚然,人工智能对于技术内容的保密性要求比较高。
人工智能事件大多是闭门共享的。一般来说,主办活动的公司自己邀请他们,或者他们是内部合作伙伴,或者他们是其平台的开发人员。
咖啡馆里的顾客也减少了。在Web3行业的黄金时代,我们这里是业内人士的首选,甚至每天都会有人来这里。目的是有机会结识业内人士,介绍他们的产品,并寻找合作机会。做AI的人,除了比赛、培训、分享等活动之外,很少有人主动谈论自己的产品。有些人从Web3进入AI圈子,逐渐隐身,很难找到他们。
身边朋友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当从事Web3 工作时,他们会介绍自己是某个项目的构建者或创始人。即使国内对这个行业的管控如此严格,他们仍然会高调地推销自己。但做了AI之后,大家都非常谨慎,对自己的想法非常保密。
这是因为AI的信息鸿沟特别大。即使你有一个特别好的想法,在AI领域实现它的成本其实很低,所以如果你告诉别人你的想法,别人也能做到。
高考期间,我在大场认识的一位朋友使用“口子”(字节公司开发的AI应用开发平台)创建了一个小型的AI应用应用程序。从熟悉平台,到编写学校招生简章,再到编写程序,只用了两天半的时间。由于市场上常见的应用服务一次要几千元,他的程序每次只收费50元。高考结束后的一周,他总共赚了170万元。
当然,他是在赚了钱之后才开始和我谈论这件事的。
7月份以后,当投资者有了防欺诈能力,转向AI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AI元素落地,体现在实体店里,所以我们拿出了一个实时来电量排行榜。居然还有人跟着我。争论为什么他们的排名如此之低。
确实可以感觉到,咖啡馆的客流量已经没有以前专注Web3时那么高了。尤其是去年8、9月份之后,面向AI的活动逐渐减少。之前一个月可能有8-10场活动,后来变成了每月3-5场,主要是培训,比如沟通、识字之类的。
我们不靠咖啡赚钱。咖啡其实不赚钱。对我们来说,咖啡店是一个成本单位,他们赔钱。我们还是希望通过举办活动来认识更多的年轻人和创业者,通过这种陪伴,帮助他们孵化、完成投资。在这里,我们可以链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项目的关系、项目与资本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我们完成了约14个项目的启动。
白天是咖啡厅,晚上是酒吧。摄影:赵一凡
比如你刚才遇到的投资人就跟我们投资了很多项目。我首先谈的项目有很多。说完我觉得这个项目无论是人员结构还是市场方向都还不错。如果投资人正好在的话,我就说你可以谈谈。说说吧,好几个项目都是这样推进的。
他是一位高级LP,管理着规模超百亿的母基金。他仍在一线寻找项目,并与许多年轻人交谈。按理说,在大型投资机构,都是由下面的实习生来处理的。他为什么亲自谈话?我跟他商量了一下,他说如果实习生去聊天,等小组讨论完了,去公司开会汇报,他再去和创业者聊天,三五个月就过去了,项目可能已经死了。
当GPT出来的时候,走在最前线的投资者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当时投资者有一种FOMO心态,认为投资了就能赚钱,所以大家都在外面疯狂寻找项目。
一开始,投资者其实很困惑。他们不知道“Transformer是什么”、“Transformer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创业者为什么需要购买显卡”。对于这套新的内容,他们还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但这波AI热潮实际上只持续到2023年7月。此后,整个行业进入了冷静期,周围的人也变得谨慎多了。虽然文胜图已经火了,出现了现象级产品“妙芽”,也出现了一些AI装修、AI教育、AI辅助诊断等大型医疗模式,但很多人发现AI并不能辅助创建。它没有达到最初的高期望。专业从业者觉得用不了,业余爱好者一般也不会用。
泡泡一个接一个的破灭。
这时,投资者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防范欺诈的能力。他们意识到企业家不需要那么多钱,而且很多产品实际上是用贝壳做的。
一开始,只要创业者说自己做AI,“我需要钱买卡和算力,我邀请科学家一起创业”,他就能获得投资。后来整理了一下,很多项目比如投资了2000万美元,其中1000万用来买卡。因此,投资者在投资项目时变得更加谨慎。
7月之后,投资者还会比较不同项目的质量和未来风险,比如“未来大模型的迭代会对产品产生什么影响?” “目前该产品的市场地位如何?”以前没有AI产品的排行榜,但现在大家突然发现每个赛道都挤满了人,投资人会把你的产品和别人进行比较。
当大家都在赶项目的时候,从看到项目,到了解项目,再到最后采取行动,只需要3个月的时间。但现在大家就是不投资了,因为有些基金已经没钱了,而且最近一轮募资也不顺利。很多基金都非常着急汇钱,他们会催促创始人说“基金到期了就给我点钱吧”。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也改变了想法,认为能够快速回本的项目,生命周期就会更长。
这也是AI行业最大的变化。当GPT刚出现时,投资者将投资AI视为一门生意。比如,他们出资支持企业家打造中国最强大的大型模型。在这种投资逻辑下,投资者将参与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投资,以支持初创公司。
当时大家都想知道哪个方向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实现AI的落地。但经过一轮探索,我发现搞AI的人不知道在行业里怎么做,也不知道怎么去实现。后来大家意识到,也许+AI是企业利用AI提高效率的一种方式,但这完全是To B的能力,而不是像大型互联网平台那样的项目。这种投资不需要伟大的投资者。你也不能做伟大的事情。
因此,投资者所期待的就变成了固定收益。他们不再追求孵化一个伟大的公司,或者一个几百倍、几千倍回报的项目,而是希望只投入一点钱,年底就能赚回来。钱。
理想太遥远,还不如赚快钱。 To B的钱不容易赚。
今年以来,你会发现越来越少的企业家在谈论相对空洞的方向,更多的是结合场景让大模型真正落地。这也是这段时间全行业讨论最多的事情。这些方向,C端的不多,大部分都是To B端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做SaaS或者AI工具。但后来我逐渐发现,过度涉及行业内的工作流程和专业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相反,传统企业自己做会更容易,所以大量的创业者就走上了这条路。
现在投资者会问你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盈利,规模是多少,成本是多少,成本控制得怎么样。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就几乎不可能拿到钱。仅AI五虎(编者注:指“百川智能”、“月之暗面”、“智普AI”、“零一一切”、“MiniMax”五家大型模式独角兽公司,排名在没有特定的顺序)仍然有动力。热火朝天,投资者争相投资。事实上,如果投资者手里还有钱,他们还是会想继续投入资金,因为他们能看到这些公司的可能性,并认为这是值得的。
尤其是由于ChatGPT在国内无法使用,大家对这五家公司的确定性变得更强了。有人认为,这些公司有点类似于谷歌退出中国后的百度,有明确的市场空间。
资金不断进来,这些明星公司并不关心商业化。
例如,就《月之暗面》而言,他们的公司和创始人专注于研发而不是货币化。上个月我想向他们介绍一个项目。我的朋友想与他们合作进行一家公司的私有化服务部署。但他们联系的人说:“抱歉,我们不接受这个。”其实意思是我们现在钱太多了,不需要客户,也不赚钱。
与Web3相比,AI的故事更加难以讲述。 Web3行业有句话叫叙事。你需要清楚地解释你的技术或产品以及下一个场景或趋势是什么。当故事无法讲述时,它基本上就被打破了。例如,当时的比特币是数字黄金,矿藏有限。一旦开采,一切就结束了。许多人相信这个叙述并参与其中。
墙上挂满了著名的NFT头像。摄影:赵一凡
另外,任何行业都需要有创造财富的神话。过去的石油开采、旧金山淘金热,再到后来的原始互联网、中国第一代互联网融资热潮,让很多人致富了。在Web3中,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但目前AI行业这样的故事并不多。
现在AI只有一些小企业能赚点钱。过去,许多机器人被用于Web3行业的交易。他们实际上是智能机器人。你可以给它一些指令,它会提供反馈并帮助你自动执行任务。不过之前多用于量化交易。 AI流行之后,很多训练效果好的机器人都成为了与色情相关的产品,因为这种方式赚钱非常快。
如今,利用人工智能制作的色情内容比例实际上正在增加。因为这项技术非常成熟,而且收益巨大,有些产品一天能赚到100万美元以上。
还有一种模式是搞Web3的人非常熟悉的,通过培训或者卖课程来赚钱。 Web3领域曾经有过一位KOL。当ChatGPT刚开通,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访问时,她做了一个国内的小门户,通过微信群吸引新用户。每个用户收费90元,是最高的。当时约有2万人。
去年7月以后,随着市场降温,此类培训明显增多。但像Web3这样的人也习惯了这种赚快钱的方式。我认为每个人都依赖成功之路。他曾经在Web3中这样做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并且有人愿意付费。
如果定义Web3项目成功的标准是是否赚钱,即使用这个标准,现在谈论AI的成功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