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Web3.0在中国有机会吗?

Web3.0在中国有机会吗?

标题:Web3.0在中国有机会吗?

· 这是第4488篇原创第一篇文章,字数6k+ ·

·上官云|文字关注秦硕朋友圈ID:qspyq2015·

2022年的热门话题,除了新冠之外,恐怕就是“元宇宙”了。但相比虚拟宇宙的喧嚣,Web3.0的暗流、克制和躁动更有趣。事实上,只有讨论清楚Web3.0,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元宇宙。

最近,有几篇关于Web3.0的文章引发了很多讨论。 —— 《Web3革命:逃离、信仰、大迁徙》 《Web3.0,与中国无关》 ……

有人说,中国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中生代正在逃离、迁移到Web 3.0的天堂;有人说Web 3.0是海外虚拟经济的新一轮炒作,与中国无关;还有人说Web 3.0涉及到一些制度问题,所以不适合中国的本土情况。

没有必要将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混为一谈。当然,我们还要考虑真实的环境。不过,在讨论一个技术趋势时,最好先看看它本身的原则和价值观。

什么是Web3.0?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Web3.0只是行业人员创造的一个概念词。最常见的解释是网站中的信息可以直接与其他网站相关的信息进行交互,并且可以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与多个网站进行交互。网站上的信息被整合和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可以在不同的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利用浏览器实现复杂系统程序才能实现的系统功能;用户数据审核通过后,与网络数据同步。”

维基百科的说法更加立体:“将Web 3.0的定义延伸到当前主要技术趋势迈向新的成熟阶段的具体表现,包括: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网络计算、开放技术、开放身份、智能网络、分布式数据库、智能应用。

通俗地说,Web 1.0就是门户时代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集中整理、发布信息,供广大网民浏览和使用。例如,当时的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提供了全球用户可以随时访问的新闻、天气等信息。

Web2.0是社交时代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向全部或部分用户开放一些发布功能。用户可以在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平台上同时浏览、创建和发布新信息。它基于Web1.0将一些原本属于平台的功能开放给用户,比如博客、微博、微信等不断迭代的互动媒体和社交平台;

Web3.0更加开放。多个服务提供商基于一套通用的标准和技术接口,为用户提供基于基础服务的浏览、处理、创建、推荐甚至二次开发,为新功能提供多种权限。用户可以使用一种身份识别方式连接多个平台上的数据,也可以将一个平台上的资产和信息转移到另一个平台上。

因此,有人说Web1.0是广播互联网,Web2.0是交互互联网,Web3.0是价值互联网。

Web3.0的价值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模式创新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衣食住行、起居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联网的都已经完成了“互联网+”。我们只需要专注于硬技术创新,不需要在互联网虚拟经济上投入太多。

是这样吗?

我们注意到两个新趋势:

首先是市场层面。过去几年,互联网上数据滥用、算法滥用的案例层出不穷。某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向有消费能力的用户推荐更贵的服务,被指“大数据害死人”。某网络媒体平台积极追查、封杀涉及股东的负面事件,控制舆论,被批评“资本围剿”。一名用户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他人利用进行网贷,平台仍对被冒用信息的用户进行追债……

二是政策层面。近一年来,国家先后发布了《数据安全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多次约谈知名互联网企业,对行业垄断问题处以高额罚款,督促相关企业取消人为壁垒,打通产品边界。

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问题吗? “解药”在哪里?

作为数据安全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始终认为,隐私问题和数据泄露的根本原因是行业缺乏高效的数据流通安全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技术。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技术研发和推广来解决。但当面对真实场景时,真正的问题就开始出现。

第一个问题是价值悖论。大型互联网平台投入研发十年,利用巨额补贴获取流量,终于积累了足够的数据。经过专业的收集、清洗、分类和挖掘,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模式和算法。像“炼金术”一样提炼出来的“数据黄金”嵌入到平台业务逻辑的各个环节,并不断演化以润滑系统的运行。

平台通过规模效应和用户精细化运营逐步收回收入。同时,通过资本扩张,将“炼金术”复制到更多场景,以获得更多收入。

那么问题来了,掌控数据的平台有动力去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吗?从信息安全角度来看,大型平台每年在网络防御和风控策略上投入的预算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些预算是为了把“黄金”储存在自己的“金库”里,但是否有新的价值驱使他们修建新的“黄金管道”,将这些“黄金”安全地运送到别人的“仓库”呢?目前还不够,主要是“管道”的建设成本和输送“黄金”的边际效益无法量化。

第二个问题是监管边界。从国家看不见的手的角度来看,平台资源和资本力量就像基因的双螺旋,可能会不断繁衍出具有同一套基因的后代,逐渐蚕食多个“物种”进化的机会,甚至侵蚀国家安全的领地,比如一些初创公司抱怨在创意和流量上被巨头抄袭,比如去年某旅游平台上市时著名的数据不当泄露问题。

如果看不见的手抓得太紧,市场就会喘不过气来,但如果看不见的手不介入,信托的走势可能很难扭转。尽管西方国家在应对资本化问题上有较多反垄断经验,但仍然没有完善的反垄断方案。美国持续通过听证会、反垄断调查、公共事件等方式对付谷歌、Facebook等公司。完善资本扩张的监管和进退界限。

适当的监督确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随着各种技术组合使用的复杂性增加,监管成本不断增加。利用数据安全技术来监管平台数据和算法应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中却很难。这就像明知病人的病情是禁忌,却仍需要在清醒的情况下接受全身血管检查和精致的手术一样。而且,这次手术实际上并不是为了摆脱他的病痛,而只是为了帮助他养成健康的习惯。

第三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就是用户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互联网行业近20年的快速发展确实是通过风险投资和一代又一代互联网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取得的。他们也享受着这个时代的荣誉和红利。

同时,中国网民过去20年的行为数据也沉积在这些互联网平台上。网友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健康兴趣等等,可以说平台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没有用户关注数据所有权问题,也没有人关心所谓的隐私。互联网平台花费数亿、数十亿、甚至数百亿打造团队、产品体系、运维体系,默默地为广大网民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用户都是受益者。但同时,平台构建了强大的公关和品牌影响力,使得用户的声音在平台面前显得很小。

尽管互联网公司非常重视用户体验,但当平台面对个人用户时,力量对比确实存在很大差异,更不用说数据积累带来的信息鸿沟。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强弱关系并不会造成什么问题。只有强大的平台才能保证服务的稳定性。但当平台的商业化压力增大并由用户自身释放出来时,双方就会产生经济博弈关系。

此外,当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数据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成为虚拟数字资产时,该资产的托管人拥有该资产的所有“权利”,但该资产的所有者却应该拥有该资产的“权利”。资产如果没有能力控制这种资产,此时的实力关系就会影响该资产的实际所有权主张。

就好像,你在荒岛上开垦了一块地,种了水稻,即将收获粮食。然后你发现这块土地旁边有一个界碑,上面清楚地写着这块土地还有另外一个主人,而这块土地上的沟渠就是主人。精心打造,土壤由主人之前的耕耘所滋养。你请岛上的长辈来管事,长辈们就认为大米是你的了。但如果你的水稻需要收割和运输,你需要将设备开到土地上,雇用人员来帮助工作,并获得业主的许可。那你能把这米饭带走吗?

说了这么多,这和我国的Web 3.0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和海外都意识到在现有架构下拓展互联网平台的弊端和风险。不同国家的社会结构不同,政策环境不同,应对方式也不同,但大家都在探索同一个趋势——Web3.0。

换句话说,Web3.0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现有互联网架构下积累的数据资产所有权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不仅无法避免,而且更加突出。因此,Web3.0实际上在中国有着更深厚的实践基础。

Web3.0是什么样子的?

世界上已经充满了关于Web3.0的传说,但没有多少人见过它的样子。它长什么样子,有多少“獠牙”和“利爪”,有多少“利爪”能撕开互联网的浩瀚堤坝?

可见,Web3.0的概念早在2006年就已被热烈讨论。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曾在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会上阐述:“目前有很多关于Web2.0的档案和讨论。与网络层面所能达到的性能和网络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也看到了更先进的设备和更先进的与网络交互的方法的出现,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游戏机和移动设备上,在软件层面也存在。更加深入,成为真正的公共运营商……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创造了业务和应用的网络效应。”

Netflix 创始人Reed Hastings 详细阐述了一个定义网络术语的简单公式:

“Web1.0是拨号上网,平均带宽50K。Web2.0平均带宽1M。那么Web3.0应该有10M带宽,全图网络,这样才会有感觉Web3.0”。

2007年8月7日,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出席首尔数字论坛时,被与会者问及Web 3.0的定义。 Eric Schmidt首先开玩笑地说:“Web 2.0只是一个营销术语,而你刚刚发明了Web3.0这个营销术语。”

然后他谈到了他的具体观点:“构建应用程序(Web 3.0)的方式将会有所不同.对于Web 3.0,我的预测将是具有几个关键特征的拼凑应用程序:编程与小型,数据在网络,程序可以在任何设备(PC或手机)上运行,程序速度非常快并且具有许多定制功能,应用程序像病毒一样传播(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

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于区块链技术

全球互联网和技术领袖十多年前对Web3.0特征的描述与我们目前对Web3.0的理解是一致的。但为什么十多年后的今天Web3.0才真正开始流行呢?我个人认为这和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度没有关系。当时的讨论更多是基于对互联网底层缺乏创新的抽象担忧,但并没有具体描述互联网的技术迭代将走向何方。

这一轮讨论在区块链行业内发酵。我们不会详细讨论区块链的概念。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区块链:时代的恩赐与试炼》;这里我们只提几个它的关键词:分布式节点、时间戳、哈希值、通证经济、智能合约。

这种新的网络结构及其生态特征“恰好”表达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几个特征:底层设施公开化(分布式节点)、轻量级应用(智能合约)、支持自传播(通证经济)、数据层独立(哈希值),这里我们只做简单的对应,其实还有更多的交叉演化。至于“全成像”,更多的是显卡、通信网络等硬件发展的结果,现在被解读为“元宇宙”。

区块链将从根本上改变网络结构。用IDC行业资深人士的话说,20年前互联网是跑在电话线上的,现在手机(微信等应用)跑在互联网上;区块链似乎运行在互联网上。未来,互联网恐怕会运行在新的区块链架构上。只有通过这样的迭代,才能充分发挥分布式架构的优势。因此,Web3.0很可能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架构,从物理层到传输层都是全新的。

2、账户归属于用户

Web3.0的运营愿景是赋予用户更多的权力,这意味着用户对网络空间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积累更多有价值的资产。互联网账号承载了太多的创造价值,用户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控制。将账户的所有权归还给用户是最好的选择。

在分布式网络架构中,开放用户账户是更加可行和必要的。用我们同事的话说,Web2.0平台上的账户是否可以访问、创建或删除,本质上是由平台决定的。 Web3.0(区块链系统)架构上的账户是由一组公钥和私钥决定的。用户一创建就存在,整个网络都被占,不受单一服务提供商的限制。

当然,连接到节点的平台仍然拥有一定的权利,保留一些数据并且不上传到链上,并且平台中的用户身份与链上的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公开。这些权利保护了服务提供商的商业价值,但与用户自身资产密切相关的数据得到了新的保护。

3.资产可以在平台之间流动

如上所述,基于理想的Web3.0结构,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障碍。平台越开放,给用户的数据流通就越强,用户获得的价值就越高,对用户的吸引力就越大。平台之间的竞争回归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价值创新本身,不再追求用户迁移壁垒、纵横平台整合策略、对核心创作者的单方面约束。

这种趋势或许在某种意义上解放了程序员。过去,开发者只能在大型平台上获得稳定的收入。现在他们可以通过开发敏捷的小应用程序为用户创造价值来获得奖励。他们可以摆脱制度的束缚,回归机器语言本身的乐趣和竞争。当然,技术人员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可以通过团队协作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和回报。

4、平台规则下有规则

如果我们从更实际的角度来理解Web3.0,相比于Web2.0的服务端和客户端都由一家公司负责,Web3.0的分工更加细化,包括客户端功能A、客户端功能B、而服务端的服务响应、服务器端的文件存储、服务器端的数据认证等都可以由不同的公司和个人提供,通过区块链作为“接口”。

因此,区块链在定义平台的规则下有规则。这与其说是一种权力,不如说是一种责任。区块链也需要基础技术维护。这样的技术提供商不再像Web 2.0时代的互联网那样无所不能。它们只提供最通用和一致的能力:——加密数据存储、验证、公私钥识别和计算、账本维护、智能合约、链上查询等通用服务入口,以及对监管的基本响应。

一个有趣的观点是,Web3.0是一种“工人得到一些东西”的网络结构,也可以描述为区块链的“价值网络”。这种价值机制不仅给予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创作者和开发者更多的自由和合理的回报;它还赋予用户处置自己资产的权利和衡量流量价值的权利。从而得到公平的待遇;而赋予平台,不同于区块链的底层平台,可以更准确地描述为应用平台。不再需要单独承担海量的服务器维护成本、数据存储成本、流量推广成本。这是众多互联网平台烧钱后仍无法盈利的根本原因。

Web3.0在我国将走向何方?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Web 3.0的流行与我国的互联网行业有什么关系吗?我们国家的国情会欢迎这样的新事物吗?

我个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我国Web3.0将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如何去掉坏的,保留好的。我们在面对区块链行业的监管时已经有过思考和实践,拒绝发行数字货币的合法性,认可区块链技术的价值。我们面对Web 3.0时应该有类似的思维路径和决策方法,规避传销、集资诈骗、洗钱等负面影响相关的风险点,只保留具有实质性“的技术基因”针对当前互联网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疗效”的建议。

二是如何落实监督。 Web3.0将过去一家企业提供的服务分解到多家企业。对于监管来说,目标变得更加分散,监管成本似乎更高。但实际上,从监管的专业路线来看,更加清晰。网通关心的用户隐私和国家安全问题主要从应用端服务商开始。央行和安全部门关注的反洗钱问题主要从支付服务收单端开始。公示制度重点关注相关服务方的内容审核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关心的有序竞争几乎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一些通用功能可以通过底层区块链提供符合监管的接口规范来实现。

这里我们不会推导出“一起致富”的命题,尽管Web3.0确实可能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暂时需要一种更通用的分析方法来应对当前行业隐藏的担忧。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需要一个提出、理解、质疑、论证、接受或消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仍然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论证。任何技术问题同时也是市场问题,尤其是涉及价值链重新分配的重大技术迭代,都会有一个曲折或激烈的演化过程。

真相越辩越明,Web3.0的价值需要这样的讨论。人们会逐渐发现,Web3.0的本质是一种开放、共赢的技术,它是在Web2.0达到瓶颈(或“终极内卷”)、让参与各方陷入困境时应运而生的。新计划。因此,Web3.0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颠覆”,而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

这两年,舆论中有一种趋势,就是一切都要与宏大叙事、大是非问题挂钩。看来,我们做一件事能成功还是不能成功,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态度,而不是我们个人和行业的努力。诚然,监督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观察视角是必要的,但它不应该占据我们普通人生活和思维的主要带宽。

我们可以让技术回归技术,让市场回归市场,具体地划定可以做的事情的界限,从而更容易得出清晰的判断和理性的结论。当然,我们也可以期待(但无需等待)监管更加明确的指导。

当人类面临文明演化的几次重大选择时,很少会因为一些抽象的意义而具有吸引力。只有符合人们共同的实际利益,才能在关键时刻凝聚人心。这也是我国互联网行业迎来Web 3.0发展机遇的原因。

我们也在行业的激流中航行一叶扁舟,期待在Web3.0的彼岸与您相遇。

作者:灵耀宇宙创始人,信息安全专业人士,互联网技术和区块链行业从业者。

《图片|视觉中国》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